来源:互联网新闻 时间:2020-04-30 18:26
近日,杭州市新颁布的《杭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因对外来人口提出了高中学历要求而广受质疑。
这项旨在为流动人口享受同城待遇提供法律保障的规定却被指是一种“变相歧视”。围绕条例产生的质疑和争议再次将公众引向已备受诟病的户籍制度。
“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多年前许美静的一首歌,唱出了外来务工者的心声。他们千里迢迢背井离乡走进城市,只是希望城市的霓虹灯能让他们的生活改变。这些人不甘于一辈子被禁锢在贫瘠的土地上,做一个城市人是他们的梦想。
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扎根并不简单。这过程中的诸多限制,往往让外来务工者在转了一大圈之后很可能再次回到农村。
日前,杭州市新颁布的《杭州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因对外来人口提出了学历要求而备受质疑。新规中规定,流动人口想申领《浙江省居住证》,除要有稳定工作、无犯罪记录等条件外,还必须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新规是为流动人口享受同城待遇提供了法律保障,还是一种“变相歧视”,人们莫衷一是。但可以肯定的是,杭州居,大不易。
被学历击碎的城市梦
事实上,浙江省从2009年就开始实行居住证制度。在当时,这项制度被认为是对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探索。因为从暂住证到居住证,虽然字面上仅一字之差,却意味着对流动人口从“治安管理”到“社会服务”的重大转变。
但此次杭州市的新规,却引起了一场沸沸扬扬的争论。赞成者认为这是城市管理的必然之举,有利于提升城市品质和经济的转型升级。而反对者则认为以学历定门槛,实际是一种歧视,这样的规定无疑可能将许多人的城市梦击得粉碎。
来自贵州的老郑的城市梦就因此濒临破碎。他今年43岁,做得一手好木工。在全国兜转了一大圈,两年前落在了杭州。他现在跟着一家装修公司已有两年多时间,每月也能挣个三四千元。老郑告诉记者,他原本有个梦想,就是能把家安在杭州。他说自己去过不少地方,就觉得杭州好,人好风景也好。他刚来时听人说在这里干满三年就能申请居住证,他希望能拿到那张证书,把老婆孩子都接过来。“听说,有了证,能申请房子,孩子上学也方便。”老郑说。
说到这里,老郑叹了口气,沉吟了良久才告诉记者,自己的计划恐怕就这么破灭了。他已经听说了杭州市出台的新政策,按规定没上过高中的人不能申请“居住证”。而没有居住证,孩子的教育就可能有问题。孩子的教育是老郑心里天大的事,他舍不得孩子在这方面受委屈。
“我念完小学就不念了,先回家种地,后来又跟着师傅学手艺。”老郑说。他现在只好另做打算,他打算要么回家,到贵阳试试。不然就到其他城市去看看,自己有手艺能养家,总能找到适合孩子的地方。他只是不太明白,为什么自己没有念过高中,孩子也要跟着遭殃。
与老郑一样的人还有很多。据了解,目前杭州市外来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为8.6年,远未达到高中毕业需要的11年。这些老一代外来务工者几乎没上过学,但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发展挥洒了汗水,贡献了力量。这些人大都梦想能把家安在西子湖畔,但新规的出现,无疑让他们跌进希望的谷底。
并非所有人都在乎这张居住证
对新《条例》的争议不断,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人都在乎这张居住证。来自江西的小李就直言自己并不关注新《条例》,也不关注居住证。小李高中毕业,按道理可以无视这条门槛。但他说自己并未想过要留在这里,因为对于这个刚20岁的“90后”来说,这里不过是人生中的一个驿站。
“我早晚要离开这里。杭州是很好,风景也美,城市也漂亮。但我还想去更多的地方看看,说不定能碰到我更喜欢的城市。”小李说他正计划着明年就离开杭州,下一站是苏州。
小李的话代表了很大一部分新生代外来务工者的心声。这些年轻人从学校毕业直接来到城市,几乎没有务农经验,因此他们更适应城市生活,也更加迫切地想要留在城市。虽然做着一样的城市梦,但他们不愿在年轻时就扎下根来,对他们而言,天空还很辽阔。他们有些人甚至抱着旅游的心态,在一个地方打工,就在闲暇时把周围玩遍;然后再踏上旅程,换下一个地方。
这些新生代来外务工者有学历有活力,是企业主比较喜欢的员工。但他们的不安定也让企业老板头痛不已。在杭州开饭店的董老板就对记者讲述了他的遭遇:有一次他招聘了一个小伙子,人机灵又聪明,干活也努力。他就想把这个小伙子培养成店里的管理人员。没想到他花了很大力气把小伙子培养成领班后,没多久小伙子就离开了杭州。
这让董老板心里不是滋味,重点培养的苗子就这么走了,他直言自己今后不太敢大力培养年轻员工。“反正都要走的,花那么大代价不值得。”董老板说。
有专家指出,新生代外来务工者的频繁流动,其实反映了他们追求更好待遇和发展空间的需求。此外,诸如户籍制度、教育和医疗制度等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表达诉求的渠道等,也是“短工化”的原因。而频繁的转移,对新生代外来务工者的个人发展也不利。
根本在于改革国家户籍制度
对新《条例》的争论,其实反映了大众对“同城不同命,同城不同教”等不公平现象的关注。公允地讲,虽然新条例设置了门槛,但近年来杭州市一直在努力拉近同城待遇,尽可能为外来务工者提供公平的环境。杭州市流动人员管理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无法领到居住证的外来务工者仍然可以享受到就业社保等方面的一些基本社会服务。《条例》虽然对申请居住证的条件有要求,但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他们正在尽力争取将服务的面推得更广,不过现阶段可能还无法完全实现。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冯钢则表示,新《条例》虽然从社会公平与《宪法》角度而言不合适,同时以受教育程度设置门槛也显得过于简单粗暴。但实际上,高中文化程度对于多数外来务工者而言并非很难达到。造成“同城不同待遇”现象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国家户籍制度。如果不能对户籍制动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同城不同命”的现实还将继续。
而对于新《条例》,也有些人认为将对杭州市的社会治安管理或许有益。对此,浙江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认为,这样的理解显然有问题,简单的将社会治安不好与外来人口划等号才是真正的歧视。他认为,外来务工者对浙江经济社会的发展付出了辛劳与汗水,可以说浙江经济腾飞一是得益于民营企业主,二就是得益于外来务工者。尽管杭州市出台政策有自己的考量,但应该尽可能善待这些为城市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外乡人。(编辑 宋静)